添加时间:2023-04-23 06:48:14
在2023“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上的致辞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 雷朝滋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关村软件园主动担当、勇于担当,联合主办2023“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大会的顺利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对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长期以来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2022年,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以来,各地各校积极行动,促进产学研融合更加紧密。今天,2023“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的举办,推动“千校万企”行动的贯彻落实迎来一个新的热潮。借此机会,我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校企协同创新这个主题,从“强国建设、高校科技何为”“高校科技要转变学风、真做真为”“校企协同、大有可为”三个方面,和大家作个交流。
第一,强国建设、高校科技何为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怀进鹏部长强调,教育系统要深刻认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有力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落实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校科技战线要主动在“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大的时代课题下,认真思考和回答“高校科技何为”。
一要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思考高校科技何为。过去,党代会报告中,科技一般安排在经济建设中,教育一般安排在社会建设中,人才一般安排在党的建设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述,并摆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好地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着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切实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二要立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思考高校科技何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二十届二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主动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才能展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一方面,要瞄准“卡脖子”问题,利用基础研究优势和已有技术积累,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破传统赛道上的“壁垒”,为关键领域产业自主可控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原始创新重大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三要立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思考高校科技何为。高校、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定位。近年来,企业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愈加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又进一步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技术创新主体、到创新主体、再到企业主导,这些表述的调整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企业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对企业创新能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高校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涵,在持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与企业协同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高校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寻找各自的定位,把“高校科技何为”作为谋划、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努力为强国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第二,高校科技要转变学风、真做真为
近年来,教育部始终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加快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有力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022年8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引导高校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强化与国家战略紧密对接,更好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当然,高校科研是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两条腿走路。自由探索要继续提升和强化,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要大力加强有组织的科研。这是高校的短板。要凸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必须要加强有组织科研,靠“散兵游勇”是不行的。
从重点任务来看,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重点是要围绕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上下功夫。加强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补短板,不在原始创新上下功夫,我们会始终处于被动;要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锻长板。锻长板就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在原始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目前,高校在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都比较薄弱。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启动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建设,持续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瞄准若干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组织跨学科团队,长期坚持、长期积累,力争不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二是在攻克“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下功夫。要突破“卡脖子”问题,我们必须要加强产学研融合,这是由我国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首先,“卡脖子”问题,主要是源头不清。高校有基础研究优势和技术创新的积累,在这方面必须肩负起责任,弄清“卡脖子”问题背后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其次,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这就需要校企协同发力、同题共答,发挥各自的优势。教育部正在谋划实施“有组织攻关重大项目培育计划”,既加快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又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强化问题导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科技的命脉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上下功夫。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武汉地区等为核心,充分发挥高校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人才优势,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资源聚集,强化与产业融合,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进行先行先试,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进行先行先试,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更好融入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中,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四是在提升行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高校要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国家的理念。主动与行业产业部门对接,提升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通过这四个方面的部署,引导高校科技更加有力支撑国家现代化发展。
从总体思路来看,有组织科研,就是坚持需求导向,从过去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到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过去一段时间,高校科研追求数量、追逐热点、学风不实的现象比较严重。习惯于“有什么食材就炒什么菜,不管你吃还是不吃”,现在要更多去瞄准国家需求,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去攻关;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缺少长期坚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从专利看,目前,我国高校有超过96%的发明专利无法实现产业化,远低于企业和科研院所。专利等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能转化,数量再多也没有实际意义。从论文看,2016年中国发表学术论文42.6万篇,首次超过美国40.9万篇,成为全球第一。2021年中国SCI论文总数已达61.7万篇,首次超过美国56万篇,成为全球第一。高校贡献了大约80%,但是还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科技工作不能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作为目的,论文、专利只是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是载体。科研评价不能只看论文数量、专利数量,关键要看创新质量和贡献,看科技成果是否真正转化落地。具体而言,基础研究要看有什么重大原创发现和突破,技术创新要看究竟为国家、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产业发展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要通过有组织科研,进一步扭转高校的学风,实现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追求创新的实际贡献的转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作出真正贡献。今后检验高校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为国家解决了多少问题,做成了多少事。总的说,新时代新阶段科技工作重点围绕“实”和“深”作文章,“实”是指学风、作风,要扎扎实实,要务实,要落实,要潜心学问、水到渠成。“深”是指质量和贡献。目前,对于这些问题,大家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转学风工作需要持久推进。
近年来,教育部联合工信部、科技部、国知局等部门共同采取一系列措施,扭转高校的作风学风,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往实里走、往深里走,真真正正为国家发展和产业进步做贡献。我们共同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就是要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共同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我们共同实施“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目的是以培育能够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高价值专利为牵引,引导高校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需求,加强高质量科技成果创造,加快实现产业化,提升高校专利质量和转化效率,努力改变96%以上发明专利没有产业化的问题。我们共同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探索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园,目的也是为了把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更好对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希望高校科技战线特别是今天在坐高校的同志们,都能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所提出的新要求,从我做起、从所在部门做起、从所在学校做起,扭转科研导向,重塑科研价值观,打造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文化,共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第三,校企协同、大有可为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靠企业高质量发展。高校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汇聚的特色,与企业具有天然的优势互补性。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为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2017-2021年,五年间,高校接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总额超过3200亿元,其中2021年较2017年增长69.12%。
但有组织的、目标明确的、成效显著的校企合作还远远不够。高校对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落实还不够主动,与企业、地方合作,往往还主要是奔着资源去;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合作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新形势下企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困难。从企业自身发展看,近年来,我国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但是还普遍存在科研经费投入不高、创新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情况。从国际产业竞争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部分龙头企业、核心产业面临停工停产的风险。从新冠疫情影响看,当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受三年多疫情影响,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正面临经营困难等现实问题。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本靠科技;破解产业链受制于人的问题,关键在科技;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离不开科技。
正是基于以上新的形势,我们共同谋划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提出“七个一批”重点任务,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积极性,增强校企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着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的双重优势,组织高校科研人员、优秀博士生等,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企业难题,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几个部门为校企协同搭建了一个合作舞台,今天的对接大会为舞台增添了更为亮丽的色彩,但主角永远是高校和企业。特别是高校,现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要有更多的高校出现在校企对接活动上,主动参与、主动推介、主动展示。希望高校、企业都能真正行动起来,共同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让伙伴关系更加牢固、协同成效更加显著。在这里,我就落实“千校万企”行动再强调三点。
一是高校要把企业的技术难点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与行业部门、企业的合作,完善“企业出题、共同答题”机制,支持高校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攻关。目前,我们正在与稀土集团等进行战略合作,把企业需求向高校发布,共同支撑产业发展。同时,教育部创新平台,特别是技术创新类的平台的新建,今后主要就是围绕产业链进行布局,面向产业需要,引进人才、组建团队、开展攻关。在各类平台新建、评估和奖励评定等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增加企业专家的数量,请企业专家帮我们审核把关。
二是要协同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很多“卡脖子”问题都是长期存在的,只是别人没限制的时候,我们没有紧迫感。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单独依靠企业或者高校也很难完成。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共同梳理产业链上的关键核心技术“卡点”,凝练提出攻关项目,分别发挥人才、技术、资金、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开展协同攻关,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保障,彰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
三是要协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但是高校还有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需要加快产业化。这些技术为我国关键领域发展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可能。这些成果的转化仅仅靠部门政策激励,短期内也很难实现,需要企业加大支持,给高校的技术在生产线上实践、迭代、优化的机会,缩短产业化周期。如果我们能共同推动产业化,那么就能够加快开辟更多的新领域新赛道。
同志们,新时代是奋进的时代,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干事创业的舞台无限宽广。科技工作只要真做真为,一定大有可为。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也希望借助此次校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的举办,推动校企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电话:0898-08980898传真:0898-1230-5678
Copyright © 2012-2018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ICP备案编号:琼ICP备xxxxxxxx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