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23-09-27 23:22:04
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方面,是全民性的防护工作和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为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责使命,根据国家人防办制定的《关于人民防空建设“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人防组织指挥体系不断增强。人防组织指挥能力明显提升。通信警报建设有序推进。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工作得到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和人防疏散地域(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117个等级应急避难场所。人防训练演练和人防专业队伍建设管理扎实有效。
(二)防护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民防工程建设持续稳步增长。防护工程体系得到优化调整。编制完成民防工程与地下空间成片联网统筹规划的指导意见和技术导则,落实轨道交通兼顾设防技术要求。民防工程管理得到加强。完成民防运行管理监管平台建设,退出序列民防工程完成隐患治理。
(三)民众防护宣传教育不断深化。民防宣传教育机制逐步巩固。实现本市所有街镇、居(村)委民防宣传教育培训全覆盖,1600所中小学校基本普及民防知识教育。民防宣传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已建、在建民防宣传教育培训场馆基地36个。
(四)民防法治建设深入推进。立法和重大政策研究得到加强。制定、修订规范性文件30余件,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本市人民防空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权力运行、重大行政决策不断规范。编制民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民防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强化。办理处罚案件400余件,印发人防系统全国首个《民防领域市场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
(五)人防改革创新成效显著。推进长三角区域人防一体化发展。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沪苏浙皖人防部门签订《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人防一体化发展协议》。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国家级人防改革试验区改革创新,出台人防领域优化营商环境15条改革措施。强化民防科技创新。对接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在用民防工程安全使用管理、民防特种救援应急处置两个场景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范围。完成人防行业专项整治,推进人防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十四五”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民防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要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一)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人防军事斗争准备的新任务。人民防空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防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上海地处东南沿海,人口密集、资源要素集聚、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目标多,作为国家重点人防城市,人民防空必须立足复杂困难局面,拓展深化人防军事斗争准备。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推进民防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民防治理的核心关键是社会组织和动员,推进民防治理体系重构、方式改进、模式创新。树立底线思维,加强民防工程安全使用管理,守牢安全底线。加强民防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内容完备、程序规范、管理健全的民防制度体系。按照韧性城市要求,优化民防治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安全可持续发展。
(三)“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对人民防空履行平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防忠诚履行职责使命的责任担当之中、在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防护的时代背景之中、在城市防护与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并重的整体要求之中、在彰显人民防空人民属性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动员视角之中,思考谋划民防改革发展,实现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十四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和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以民防治理体系建设为抓手,聚焦军事斗争准备主责主业,聚力科技赋能铸盾强防,提升人民防空核心能力和新质战斗力,推动民防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人民防空体系。
(二)基本原则
——战备为先、防空为要。贯彻以战引建要求,强化军事斗争准备需求导向、规划统筹、标准规范、能力评估。以练促建,探索超大城市人民防空建法战法训法,以实战化标准加强训练演练,促进平时建设和管理。
——平战结合、军民融合。民防工作与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应急管理紧密结合,提高重要人防设施军民兼用、平战两用水平。将民防建设纳入军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在项目筹划、资金安排等政策上予以重点考虑,推进人防设施等战备资源融合式发展。
——保障发展、服务民生。利用好人防指挥系统、救援力量、防护工程、应急避难场所等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服务市场主体,提升民防部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能级。
——部门协同、公众参与。充分发挥人民防空体制优势,建立健全军政联合报告和通报制度。继续将人民防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议军内容,纳入市和区政府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纳入军事机关军事斗争准备计划。加强社区民防建设和基层民防治理,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和多元参与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符合上海超大城市人民防空功能定位,与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相适应、与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民防治理体系。人防组织指挥和训练实战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和重要经济目标综合防护能力显著增强,平时服务和应急支援效能明显提高。
四、“十四五”重点建设任务
(一)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各类规划落地实施
1.构建民防规划体系。建立以民防建设发展规划为统领,以人防专业规划为基础,以民防工程布局规划、重点区域民防设施建设规划为支撑的民防规划体系。
2.编制市、区两级人防专业规划。编制完成市、区两级人民防空建设专业规划,明确建设布局、功能指标等,落实指挥通信体系、防空警报、应急避难场所和人口疏散基地等规划建设要求,相关内容纳入各层次国土空间规划。
3.编制民防工程布局规划和重点区域民防设施建设规划。编制民防工程布局规划(2021—2035),重点关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新城建设,以及重点区域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旧区改造、乡村振兴等。制订重点地区民防工程统筹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及规划设计导则。优化民防工程空间布局和结构,明确骨干工程和集中建设的人员掩蔽工程建设指标和选址,推动民防工程建设指标、要素等纳入单元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推进民防工程与周边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的连通建设,促进民防工程由单体式向网络式发展。
(二)深化以战引建,健全人防组织指挥体系
1.落实人防指挥机构和方案建设。建立权责明晰、要素齐全、权威精干的人防指挥机构。
2.加强人防训练演练。全面加强按纲施训,建立年度训练计划,提升人防实战能力。
3.强化人防指挥场所建设管理。优化人防指挥控制系统、值班呼点系统等。加强人防指挥场所管理,完善管理标准和要求。
4.完善人防指挥信息系统和警报系统。建立多网融合的通信保障系统。
5.推进人防疏散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配套政策,完善协同工作机制,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融合式建设、标准化嵌入、功能性叠加、多灾种防御。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大中小学校、公园绿地、大型场馆、大型公共空间等新建和改建项目。分类推进等级避难场所和社区避难场所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有等级应急避难场所面积1240万平方米,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面积2880万平方米;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1.5平方米以上。
(三)贯彻平战结合,优化防护工程建设管理
1.加大民防工程建设力度。优化民防工程布局,完善中心城区、五个新城以及人口密集区、商业繁华区、重要经济目标毗邻区的民防工程配置。在新城、大型居住社区、成片出让土地开发区域以及产业园区建设中,统筹推进民防工程集约建设。在五个新城落实民防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其中,南汇新城所在的临港新片区建设战时服务市域东南方向的医院民防工程(一等医疗救护工程)、指挥所等;其他四个新城参照南汇新城,高于一般区域配建标准,统筹规划并优先落实建设项目。加大骨干工程建设力度,在医疗卫生设施、重要经济目标项目中,同步建设民防医疗救护工程和防空专业队工程。探索民防工程建设投融资改革政策措施,创新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民防工程建设。新建市疾控中心民防工程、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综合业务用房民防工程、嘉定区人防指挥所等项目,续建普陀区智创城中央公共绿地民防工程、徐汇区华石路公共绿地民防工程和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第三分院、金融法院综合业务用房民防工程等项目。
2.提升民防工程战时防护功能。完善民防工程平战转换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建立平战转换工作数据库,探索平战转换组织流程、转换内容、计算标准、物资保障、实施形式等,建立常态运行机制。结合地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兼顾设防要求。新建民防工程防护设施设备同步设计、同步安装,既有工程要结合开发利用,落实信息化要求。
3.加强民防工程日常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升民防工程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本市公用民防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完善老旧民防工程安全动态监控、检测评估及退出管理机制。加强民防工程精细化管理,推行民防工程分类分级监管,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完善民防工程使用管理规定,落实属地化管理责任。民防、房管部门加强研究,制定住宅小区民防工程维修养护的政策措施,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维修养护资金。
(四)突出防护重点,抓实重要经济目标防护
1.完善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工作机制。健全军政共管、政府主导、部门监督、属地管理、单位落实的工作机制。
2.健全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制度标准。落实行业管理、属地管理和目标单位责任,探索建立重要经济目标防护会商机制,开展项目化试点建设。
3.落实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措施。建立目录清单,动态调整重要经济目标数据库。
(五)对标实战需求,加强人防专业队伍建设
1.加强人防专业队伍整组训练。加强人防专业队建设管理,明确队伍组织、训练、管理、保障等要求。推进整组点验、训练演练常态化。推进市、区人防救援行动协同,人防专业队伍与社会救援力量合作,本市救援力量与长三角区域人防救援力量一体联动,发挥救援的最大效用。
2.提升人防应急支援能力。抓好特救、化救队伍职能任务调整转型重组,推动纳入城市应急救援队伍网络,积极参与城市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围绕应急救援和重大活动安保任务,进一步规范救援队伍接处警要领和应急处突救援处置流程,加强应急救援实战化训练场所设施建设,保持防护救援队伍应战良好状态。推进民防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
3.加强防护救援志愿者和社区民防志愿者队伍建设。在成立民防防护救援志愿服务总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防护救援团队服务管理机制,加强“一区一品牌”特色专业救援力量建设。深入开展民防防护救援志愿服务,动员引导社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推进志愿服务与防护救援相结合,民防治理与社会参与相衔接。
(六)秉持开放发展,不断提升社会动员能力
1.发挥军地共同领导、齐抓共管优势。坚持人民防空军政共同领导管理体制,市、区、街镇人民防空工作机构各负其责。加强基层人民防空组织机构建设,推进街镇落实人民防空工作。社区配合做好人民防空知识宣传普及、民防工程巡查、防空警报设施日常维护管理等工作。突出政府职能,强化部门协同,完善人防军事斗争准备检查评估标准,加强考核评估。
2.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深入推进民防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党校、进机关、进网络“六进”工作。制定进一步加强学校民防知识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学校民防知识教育资源体系。制定进一步加强本市社区民防工作的意见,打通社区民防“最后一公里”。整合各类宣传教育资源,在“全民国防教育日”“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点,开展民防集中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探索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动员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社区民防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参与民防建设。探索建立新型民防文化宣传场所,在相关民防工程整治改造项目中嵌入民防文化。
(七)聚力创新驱动,实施科技铸盾强防工程
1.加强数字民防建设。推进民防治理数字化转型,统筹战时和平时需求,完善顶层设计,深化数据结构,逐步推进落实。完善民防信息化基础框架,抓好业务系统整合优化和数据融合。完善数字化功能,对接“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推进民防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落实信息化建设方案,依托科技资源,推动技术应用。
2.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做到一网通办、一体管理、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多证联办。在民防工程专项竣工验收“一件事”的基础上,研究推出若干“一件事”办理事项。推进民防工程建设管理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建立容缺受理、审查和办理机制,实现部门间、层级间数据传输和共享,提高企业、群众办事体验便捷度和满意度。
3.推进“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升级民防智能运行监控系统,改造指挥中心显控系统,整合民防业务管理系统应用功能。建立民防工程风险防控管理和民防工程物联感知设备智能应用管理机制,制定技术标准规范,加快开发应用。结合各区城运中心神经感知元建设规划,加强数据汇集工作,推进民防数据中心建设。
4.强化民防治理科技赋能。以防护需求为导向,创新民防科技工作体制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组织开展民防创新发展重大理论和应用研究,围绕军事斗争准备、高质量发展、军民融合等领域,开展重大理论研究。在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技术措施、民防工程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指挥通信和警报设施升级改造、防护设备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组织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民防科研人才培养,完善民防科研人才梯度培养体系建设,完善民防科研人才多元化交流培养模式。研究民防管理标准、早期民防工程的检测评估及退出管理技术标准、指挥通信信息要素建设标准等。编写城市人民防空风险防控系列读本。
(八)做好平时服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1.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发挥浦东国家级人防改革试验区辐射带动作用,在优化营商环境现有政策措施基础上,围绕减少和下放审批事项、简化优化审批流程、调整优化资质管理方式,再推出若干改革措施。制定支持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行业市场环境。
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监管事项清单并进行动态调整,制定监管实施细则,建立监管制度体系。依托数字民防建设,推进“互联网+监管”民防工作。建立健全行业从业主体诚信奖惩机制,制定守信奖励、失信惩戒实施细则,引导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制定分类分级监管评价标准,根据信用等级,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检查对象名录库和监督检查人员名录库并动态更新。建立部门协同监管工作机制,加强联合监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为市场主体提供一定的“容错”“试错”空间。在制定全国人防系统首个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的基础上,根据实施情况及时动态调整,逐步拓展范围。
3.指导民防领域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对市民防工程行业协会的管理,指导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业界自治和协会自身建设,引导会员企业依法依规开展经营,配合主管部门开展行业专项整治,促进行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市民防协会的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市民防协会作为学术性群众团体的专业特色,发挥其智囊智库作用。
4.推进民防工程公益化使用。加强民防工程管理,保障民防工程安全,推进公用民防工程和退出序列工程公益化再利用,支持鼓励民防工程平时用于社区培训学习、市民健身活动、民防科普教育、社区应急物资储放等公益事业。
(九)实施国家战略,推进长三角人防一体化
1.增强区域人民防空能力。有效整合区域防空力量和资源,抓好人防方案计划的对接、人防通信信息系统互通互联等,提高区域整体防护救援能力。
2.推进区域人防行业一体化建设。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监管机制,探索长三角区域统一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深化长三角人防行业从业企业信息查询服务等“一网通办”事项应用。
3.完善区域合作工作机制。交流共商机制方面。在制定重大政策前,加强沟通协调,力争步调协同、口径一致。协同共建机制方面。加强在民防工程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领域的共建合作,努力实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信息互通、结果互认。资源共享机制方面。充分利用三省一市人防训练场所、特种装备、宣传教育资源,探索跨区域合作机制和模式,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按照市委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同级军事机关加强对民防工作的领导,抓好统筹协调、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将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部门、推进措施和进度要求。
(二)法治保障。按照法定程序,适时启动《上海市民防条例》《上海市民防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上海市防空警报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加强民防制度体系建设,做好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释”工作,为民防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制度支撑。加强民防行政执法工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经费保障。将民防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保障范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资金向组织指挥、通信警报、重要经济目标防护、训练演练等倾斜。严格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加强审计监督。适时修订符合市场建设成本的民防工程建设费收费标准。
(四)考核评估。各区、各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加强规划执行的动态监测和督导,确保关键指标得到落实。市民防办组织规划中期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如确有必要,可根据客观情况,按照程序对规划进行调整。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电话:0898-08980898传真:0898-1230-5678
Copyright © 2012-2018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ICP备案编号:琼ICP备xxxxxxxx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