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23-09-11 11:19:33
首先,外企真的不值得去,毕竟凡事都讲程序和责任角色的文化,不适合我们国人,国内企业甩锅没点脑子都甩不过
第二,外企真的不要去,毕竟人家校招除了目标专业院校之外,社招并不直接通过学校名字就刷掉人,会经过一些列的心理性格测试、实际能力测评测、还包括岗位匹配度测试等一些列程序,就算不合适,也会在正常工作时间回复你,而不是趾高气昂像研究生半夜2点发确认函来PUA你
第三,外企离职的时候,真的实在太恶心了,不仅按照劳动法走,部分系列的外企还会再给一笔劳务费,比如某能,就是专门做相机的那个小日子厂
········好了,编不下去了········
作为一双非学生,秋招的时候,简历投国内企业真的,基本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除了学校的名称可能排不上211、985这些,我作为外语学子的需要的能力证书都有
IELTS7.5; CAE C1口语;JTest B级,而且excel基本常见的公式和几个复杂的公式都会,而且ppt设计初见不错,毕竟大学买了很多好看的ppt模板,抄也抄得差不多了
尝试着给HR发邮件,HR在3天内真的回复了,还给了一个信息登记,包括上传各种证书和ppt的设计模板,然后告诉我简历会初审,5天内回复,结果5天内告诉我简历初审过了
然后就是安排面试,面试分几轮,原来跟我一起面试的都是名校的大神好嘛,真的感觉自己弱爆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通过简历初筛的,后来居然还通过了面试,跟这些大神一起工作
但是也请明白,外企针对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人才选拔制度,当然不是是个人就可以的,也并不是名校就来者不拒,你要说学东西,得看做什么吧,像我当时就是企划岗位,你想学研究怎么开发软件,那是肯定不可能,但是你能学习到很多PPT的设计手法、方案策划的侧重点,以及对应的不同的客户的promoting需求,所以更侧重你的表达articulation,因此学历这种东西,它代表一方面,但是实际能力测试,翻车真的不要太多,连招聘JD都是英语的好吗,面试都是全英语面试的,所以英语不好的,大家以为名校的就不会翻车嘛,不管你学历有多硬,最终都会败于各种性格心理面试,貌似国内企业不爱做这种哈,毕竟好多人到现在都不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大家不要真的以为名校的人英语多好,照样有人面试的时候,因为答非所问被刷,高学历人才竞争更激烈,好吗?
关于国内部分企业的加班文化,还不给加班工资的谣言,外企其实加班也并不非不是没有,基本都会提前告知,加班费直接透明,以邮件形式告知个人,报销因加班导致的打车费等,非本市员工有假期回家的来回交通补贴
最重要的是完善的培养体系,从熟悉各个部门的职能、到自己的职责和直接领导汇报人,完全不会把你找来就直接用,国内很多企业巴不得你有五六个脑袋每天可以提供more than 100个策划案,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只会根据岗位职能调整工资,而不是一来砍一大半,还各种逃避辞退需要赔偿员工的成本,总之,其实对于想要机会又想进大企业的,如果你确实比较有实力的人来说,可以试试
问题提出的时间是2018年,我回答的时间是2022年7月。时过境迁,外企从08年前的黄金时代,沦落到互联网公司的备胎,再到这两年,重新成为不少打工人心目中,比互联网行业还要优质的性价比选择。
我理解30年河东,30年河西,但没想到外企在吸引人才上翻盘靠的不是钱……
一
大概去年底,我认识的一位互联网大厂运营,和我对接业务许久之后,有一天在群里 @我:
叶老师,我们有一个业务调整,以后有一个新同事对接你……
我猜到她要离职了,于是偷偷私聊问她去了哪里。
她告诉我,在大厂太累了,想换个环境,去了一家D打头的咨询公司,我一拍大腿,这不是我在 Mercer 的竞争对手吗?突然之间咋就变同行了呢?
后来想想也对,这姑娘95后,她的朋友圈,虽然不常更新,但大多是跳操、冥想、攀岩这种花式健身,想必对私人空间还是要求很高的。
少了一个靠谱的对接人,我还是挺遗憾的。
但是再想想,也可以理解。她不是我这两年遇到的第一个从互联网回流外企的打工人了。
二
昨天,一位朋友来咨询我夫妻两地分居的体验,说我跑去北京寡居两年,应该经验丰富……
我估计是他有变动,一问,果不其然,在国内某头牌物流公司工作的他,拿到了某国际物流公司的offer,要从深圳搬来上海了……
我惊讶的问:
到底外企涨薪多少,能让你承担这么大的家庭分居成本?
他回答:其实也没涨多少,但是你要知道:在民企上班,那个工作节奏和分居也没啥区别……
这种事情,在过去两年并不少见,各种岗位的互联网人,从销售、项目管理、甚至程序员,都决定不再留住互联网/民企卷了,回到了外企朝九晚六。
仿佛,外企又重新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成为打工人心目中的第一选择。
真的如此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瞎说职场。
原文链接:
2022年,是时候回归外企了?外企的黄金时代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加入 WTO 之后,走向繁荣。
马云有一次在阿里的会议上分享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
他提到在非典前后那几年(2002年 - 2004年)里,阿里是很难招人的。原话是:
在杭州,在马路上,有两条腿能走路的人,我们的HR 基本上都找过了。
即使如此努力招聘,招来的人,阿里也留不住。「但凡优秀一点的人才,很快就会跳槽去上海加入外企的怀抱。真正能在阿里留下的反而是一些能力不强的员工。」
这就是当时的情况,事实上在阿里2005年开始做淘宝的时候,都没有人看好阿里能打败易贝……
然后,外企的黄金时代在 2008 年的金融海啸中戛然而止。
随后,在金融海啸的废墟里,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站了起来,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在随后的10年里,互联网公司疯狂扩张,不计成本挖人才。一直被吐槽成:所谓的互联网业务不是 B2B 业务,也不是 B2C 业务,而是 B2VC 业务。
的确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互联网行业的最大客户不是 B 端买流量的企业,也不是 C 端消费内容使用互联网产品的网民,而是投资人。
而投资人在那段时间的逻辑不是公司有盈利能力,而是公司先疯狂成长起来,把市场份额占住,未来肯定能赚钱的。
作为外企人,我曾经疯狂吐槽这种行为——因为他们给一个应届生开出的薪资,足足比我们咨询公司翻了一番……
但回想起来,当年的外企何尝不是同样的逻辑?
全球500强企业,在国外的业务盘子已经很大了,短期内不看重中国市场是否盈利,加上21世纪初,中国员工薪资普遍不高。
所以,外企能在上海普通人一个月拿800月薪的时候,就开出1-3万的高薪策略。而在业务上,外企当时也不追求盈利,大家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先把业务规模,团队规模做起来,未来总能赚钱的。
短期策略,往往是:把公司在全球层面的业务接一部分,给中国团队先做起来。没有太多压力。
我2005年毕业,2008年加入 Randstad。
当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是在外企干到退休,争取做个总监,最后实现年薪50-60万的小目标。
我曾想安安静静做个白领,朝九晚六,干到退休,开会时唠唠英文,谈笑风生间拉起一个一个的大活动,最后像公司的财务经理老阿姨一样,做到退休,全员送上大蛋糕,举办一个欢送趴体……
但是时代不答应。我的小目标,很快就暴雷了。
2008 年外企大裁员的故事,我之前写过,至今回忆起来依然记忆犹新。
外企在 2020 年后的中国会不会越来越差?2017年,一家咨询公司的HR和我商量过一件事,让我给他们的实习生做职业规划。
我很惊讶:
你们已经卷到这种地步了?已经开始给实习生做职业规划了?
她回我:不得不做。
他们往年每年都有庞大的实习生计划,几百号985/211的学生,规模很大,就是为了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招到优秀的应届生。
但是,从2015-2016年开始,他们发现事情不对味了。
学生们浩浩荡荡来他们外企实习,然后毕业的时候,浩浩荡荡掉头去了互联网公司。几百号实习生,留下来的不足1/4。
公司花了大钱,花了大精力,结果是为他人做嫁衣。
我一点也不奇怪,在那些年份里,我带过的很多学生都是拿着四大的offer做保底,然后努力去争取BAT,TMD的岗位……
可以说,在这10来年时间里,在顶级人才争夺战上,外企基本上就是互联网的备胎。
2009年,「大学生理想雇主榜单」代表了打工人的心态。
以商科名单为例,刚刚经历过金融海啸的华尔街金融企业全部绝迹,外企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溜烟的国企。
金融危机,严重动摇了中国职场人对外企的信心。
与此同时,2009年,微博开始内测;同年末,小米成立;2011年微信诞生,再之后移动互联网时期的新三驾马车,滴滴、美团和字节崛起。再之后,共享经济,P2P 纷纷来袭。
回头看那些年,每年互联网行业都会扔出一个关键词:
尤其是是「互联网思维」,当年把外企的我们唬得一愣一愣的,以为自己是思维落伍了……
我还特意约了 Mercer 的老板在「皇太极」吃了一顿带有互联网思维的煎饼果子,给老板画着我自己都没看懂的饼——现在回头看,简直是失了智……
人才招聘侧也是如此,从 2015年开始,我明显感觉到当我想要招复旦毕业生、财大毕业生的时候,难度变大了。
须知,财大一度是我们咨询公司的应届生大本营。突然有一天,财大的学生还会来面试,但我们已经成为他们的备胎了。
当时面了一个复旦的姑娘,我特别欣赏,但是咱的薪水只能开到 9000多 x 13薪,而小红书给的薪水是 15000 x 16薪。
我当时就崩了,一个应届生开到这么高的薪水——当时在外企工作10年的我,也就2万多的薪水啊。
不仅底薪高,对于优秀人才还有期权激励。
我身边有不少同龄人,真的借助这一波互联网浪潮实现了财富自由,在北京上海这种地方搞了好几套,甚至好几十套房,甚至别墅。
一声叹息,我完全错过了。
造富时代,差不多在2018年结束了。
这一年
赶上造富尾巴的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拿到了美团的钱,成功变现了。
而心气更高的ofo创始人戴威到今天还没有给用户退完小黄车的押金……
2018年是有趣的一年,年初的单车大战落下帷幕,ofo拒绝合并,导致投资人的钱打了水漂。投资圈给钱的动力已经比往年小了很多。
年中,P2P一个接一个的暴雷,到了9-10月,原先火热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概念暂时都看不到变现的希望,而投资人的钱开始断流了。
到了年底集中大爆发。
对了,关注我比较早的粉丝可能知道,我是2018年加入的互联网行业——不错,就是传说中的49年加入国军。
互联网行业发展陷入了瓶颈,没有那么多造富的机会了,于是打工人很难不讨论工作量的话题,之前996没问题,大家都是冲着财富自由去的,今天加班是为了明天不加班。
现在没有了财富自由的机会,谁都不是傻子,是时候止损了。所以你会发现 2018年之后的互联网关键词变成了:
当然,也有元宇宙这样的新概念,但是资本市场不再那么激动了,而打工人更加不买单了。
拿 B 站举个例子,2018年你加入 B 站,做个中层拿着期权加班,到 2020 年,估计抛掉股票就能在上海市中心买房子了。
但是……如果没抛掉,今天再抛,估计未必能凑足首付……
在这个背景下,回归外企,变得越来越靠谱。
反正钱差不太多,也没有了暴富的可能性,为啥不选择在一个能够实现工作生活平衡的地方工作?为什么不对口一个相对尊重下属的老板合作?为什么不找一家在裁员时本本分分,补偿高于劳动法标准的公司工作?
外企这么多年来,丢掉了薪资优势。
外企也有一些问题,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
包括:国际政治环境的恶化,骑墙空间的消失;中国职场人的成长瓶颈和信任危机
在外企工作爽吗?但也有些过去我们认为是外企的劣势,如今看来反而是一种优势,比如:
外企讲究合规,所以在发展时总会给自己拓展业务添加各种限制。我之前分享过,给记者送两张100元的画展门票,足足让我走了3-4道流程汇报给总部的合规部门。
但回头看,合规带来了外企裁员中的规规矩矩。
外企讲究稳健,目标定好不会随便动,这导致公司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像初创公司那样及时转向,在过去10多年里,我们一直会吐槽外企在市场机会上的反应速度远不如民企来得快。
但相对来说,外企人也少了各种转换方向时的内耗和内卷。也不会因为上司的突发奇想就来回折腾下属。更不会以磨炼员工为理由,故意给员工添堵。
外企文化讲究包容,我听到的最常见的说法就是 inclusion & diversity ——包容和多元化。
外企包容少数族裔,也包容职场女性。
我一个老同学在谷歌工作的时候,生孩子休假了小半年,然后回到岗位不久后得到了一个换岗的机会。谷歌的规定是在一个岗位工作满两年后,上级需要无条件放人,不能阻拦下属换岗。而她因为有半年的时间在休假,实际在岗位工作的时间不满2年。
她在谷歌的上司根本没有追究这种细节,反而向其他团队大加赞赏她的工作能力。
外企讲究工作生活平衡,所以业务效率上有时候的确没法和民企比,诺基亚、爱立信等大厂也曾被小米、华为反超。
但回头看,这种文化带来了员工相对比较高的幸福感,也降低了员工的焦虑感。
当然,我并不是说,互联网企业没有可取之处。据我所知,部分互联网公司的文化还是很开放的,也是接受员工工作生活平衡的理念的,福利也是很棒的。
说到底,怎么选择,还是看个人。你要的是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薪水,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平衡的工作生活环境。
毕竟在2022年的今天,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少了,高薪更难了,为啥不追求一点能够追得到的幸福呢?
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知乎作品:
知乎盐选 | 如何写出一份优秀的个人简历?掌握这十招面试技巧 成为面试达人听说你想进入咨询行业?真没必要去。理由如下:
外企虽然福利好工资从不欠发,但是同等级职位民企薪资开出的至少是外企2倍表面工资。而且外企工资结构不合理,固定工资为主,奖金很少,不像民企拿底薪凭本事吃饭,以奖金为主,只要完成KpI那奖金大大的。外企的工资结构不利于鼓励人奋斗
效率低,啥事都得走一边流程,美其名曰保护个人。真急死个人。各种SOP写的事无巨细,一点自由发挥空间都没有
外语得优秀,否则上升空间有限。
晚上与老外沟通会占用私人空间,尽管早晨可以选择晚去或者不去公司。
真的学不到东西,外企的培训太多,但有些理念太天真,例如不合格的员工只是因为主管给予的培训不够,不能有效的培养之类,不适合民企996和pua文化。民企的管理就简单多了,看谁不行开除就完了,多省心啊。
只适合养老,工作缺乏challenge。
严格控制加班,想挣加班费的基层基本是别想了。
裁员太没人情味只知道给钱给补偿。
年假比劳动法多,你明明精力丰富不想休假,主管还常常问你休假计划,不休还不行,还不肯拿年假折换成钱。
…………更新……看评论区这么热闹
继续补充几条:
最近我因为晚上在家回复了老板(荷兰人)一个邮件,又被劝诫了(我为什么要说又),说没必要在非工作时间工作,要平衡生活与工作。
同组的同事(那帮老外),效率低的令人发指,一个5页文档编了多半年还没编完,每两周定期开个会讨论内容写几行,我都快疯了,我觉得给我一周就能写完吧。
和某人约了个会,一上来闲聊了50分钟啤酒桑巴,最后10分钟谈了几句散会了。
外企还没有这么惨吧,题主说得好像外企随便进一样,不知道手里拿了多少张offer?
最近防控政策逐步放开了,那我就拿昨天我在公司的一天来举个例子吧。
昨天我来公司上班,原本是不需要的,可以在家办公。但在家呆烦了,工作效率也的确低,所以还是“冒着风险”来公司。
可是一进公司,还是有点震惊,偌大的办公区域,怎么也有几千平方米,零零散散只坐了几个人,目测出勤率绝不超过5%。
本来就开敞、明亮、舒适、清新的办公环境,就显得更加宜人。
但之前我并没有看见公司群或邮件中,有任何老板或部门的提示,关于这些日子的上班安排,大家都是根据疫情的状况,自主或凭心情决定来或不来。
我也听到很多同事阳了,这种情况公司也不要求必须请假,部门经理和员工自主决定,也没有扣除假期一说。
唯一看到群里的沟通,就是公司紧急筹措了一些退烧药、感冒药、防疫物资什么的,放在公司某个会议室,大家可以自行按需领取。还有就是健康小贴士什么的,但没有任何一条谈及出勤率。
虽然出勤率很低,但公司里的所有服务设施都正常供应。我做完手里的工作后,就去做了杯现磨咖啡,加入冰块,边喝着爽爽冰美式,边和一个同事聊会儿天,这样一上午就过去了。
本来这时我就可以回家了,但下午有个老板的121,我觉得还是在公司里开会比较正式。
拨入会议后,老板关心了一下我们在国内的状况,还特意安抚说不要焦虑,他们都经历过了几轮,现在回头看,不需要太多担心。
接下来的内容才是让人觉得暖心,他提到公司今年分配下来的涨薪预算比较低,他争取至少做到让大家的工资能跑过CPI。
这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这一年的整体经济与市场状况太差了,尤其是国内,业绩并不好。我原以为会是冻薪,现在竟然还有的涨,哪怕是很小的涨幅,那也觉得很暖心。
最后,他又说,考虑到今年业绩影响了收入,我们很多同事的实际收入都不如去年,他又和管理层争取了一笔bonus,差不多有一个月的底薪,多少算是个补充。
Oh, yes!
这感觉就像新闻联播里经常说的那样,“新冠无情,人有情!”
所以呢,现在给出答案:
那些关于外企日薄西山、收入没有竞争力、上升天花板、学不到东西啥的,也许是客观存在的。
对那些努力拼搏、天天向上、梦想年薪百万的年轻卷王们来说,的确没有吸引力。卷王们还是继续去卷体制、卷国企、卷新兴产业吧。千万别来卷外企(一个老外企人的祈祷,哈哈哈......)。
但外企欢迎那些有能力、有素质的、已经感受到35岁危机或45岁危机的中年人加入,来吧!
作为在外企工作的销售中层,告诉你,以目前的经济环境来说,外企是除了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以外,最适合我们普通家庭出身的人去。理由有以下几点
1,制度相对正规,工资福利待遇能够得到相对比较大程度的保证。外企在中国,一般都是比较遵纪守法(劳动法),以及相对比较注重信誉的,答应你的,该给你的,基本不会少给。不像民营企业,以老板的决策为准,非常有可能隔三差五给你个“惊喜”
2,有Global总公司兜底,不会因为某一个时间段的决策失误,或者业绩影响轻易倒闭。当然,如果裁员,你也可以拿到劳动法规定的相应赔偿。
3,工作和生活可以做到相对平衡。工作时间基本做五休二,平时就算加班,也不会到996和007的程度。生命健康也可以得到一些保证。
不过现在好一些的外企,对于个人的学历和经验,包括语言水平,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门槛不低。
外企学不到技术也是扯淡,另外在外企你可以学到比较合理的工作流程和经验,对于未来去其他企业也是有帮助的。
当然弊端也有,外企普遍定KPI和指标,Global有绝对的权限,老外职业官僚更多,不少都是只看同比增长的white pig,只看数字,外行引领内行,不关心实际的情况,往往喜欢定一些不符合客观情况的指标,导致某些人为了达成目标,做出毁灭市场的行为,让公司也陷入一片混乱。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电话:0898-08980898传真:0898-1230-5678
Copyright © 2012-2018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ICP备案编号:琼ICP备xxxxxxxx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