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耀世注册

联系我们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

邮编:570521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0898-1230-5678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耀世资讯 > 公司动态

【尚林苑】生态公园——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添加时间:2023-08-21 18:22:45

原标题:【尚林苑】生态公园——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水文与生态—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在新加坡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

可它也曾是这副模样

那它经历了什么?

(想一个开头好难啊……)

背景

位于热带的新加坡拥有着年均约2400mm的丰富降水,但国土面积的限制和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其成为资源性缺水的国家同时,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用水需求预计在未来的50年内翻倍。

于是,为缓解水资源的压力新加坡于1998年将供水、排水、水源保护、水回收处理、集水区等与水相关的事务整合起来,由专职机构公共事业局PUB负责,从而整体系统地完成水资源的管理。水敏性城市设计便是PUB的工作之一

定义

水敏性城市设计是城市设计与城市水循环的管理、保护和保存的结合,从而确保了城市水循环管理能够尊重自然水循环和生态过程。

水敏性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提高地面可渗透性

保持水体流动性

保持水体溶解氧含量

降低水体溶解态溶解物

降低水体不溶物负荷

建立稳定生态系统

阶段

由于新加坡政府的整体调控,水敏性城市设计在新加坡经历了三个阶段:

理想构建(1998-2005)

首先,是从观念上改变城市水治理的手法。

1.水体治理由工程化向生态化转变:

20世纪60年代,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水污染、洪涝、干旱等灾害。为缓解洪涝灾害的影响,新加坡将天然河流系统大规模转换成工程化的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问题。

观念转变之后,在Ulu Panda河,新加坡仅在河底采取了混凝土的加固,而河岸则采取植草斜坡的形式使周边环境更加宜人。在Api Api河边系统地种植红树林待红树林成熟后,可以形成独特的河岸风景,同时改善区域的小气候。

2.水源封锁制转变为适度开放:

由于水资源对于新加坡这个资源性缺水国家的重要性,水库等水源,在此之前并不对公众开放。公众无法直接感知并参与城市水治理的过程。而04年,新加坡的水库开始向公民开放同时政府在周边设置了一定的娱乐设施,将公民和水的关系进一步拉近了

制度探索(2006-2011)

2006年,通过对国外案例的本土化研究,ABC全民共享水计划启动。

A(Active):表示活力,提供富有活力的社区空间

B(Beautiful):表示美观,建立水与城市景观的联系

C(Clean):表示清洁,改善水质和水环境

该计划除了满足对城市水系统的集中管理,也在公共需求方面设立了目标。即建立无缝连接的景观、水和社区来创造全新的社区空间,鼓励并引导滨水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项目建设:(2012-)

随着制度的建设,项目也不断建立。

1.有效的水敏性城市设计规范建立,ABC计划得到推广,成为了新加坡绿标的评判标准之一。

2.PUB也开始针对性地培养城市水敏性设计的行业人才。

▲图中红点为ABC水域项目范围,大红点为碧山公园加冷河

实例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那个美丽的地方

——碧山宏茂桥公园

▲鸟瞰图

项目背景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新加坡大量修建混凝土排水与运河系统以防患大范围的洪水。加冷河水道的几处关键位置被建设为混凝土沟渠,使得雨季时水可以快速排出。作为新加坡最长的一条河流,10km长的加冷河贯穿中心岛,从皮尔斯水库流向滨海水库,是城市供水体统的一部分。

碧山宏茂桥公园是新加坡最受欢迎的中心地带公园之一。建于1988年的公园最初是为了在碧山居住新区与宏茂桥区之间形成绿色缓冲带,并提供一定的休闲娱乐空间。然而,排水管道犹如一条粗线,将公园明显的分割开来。

▲“割裂”

设计要点

加冷河的修复工程于2009年10月份启动,要在新河道施工的同时确保河流系统仍能正常运行。一维和二维的水力学模型研究确保了团队能够预测水道,建设更稳固和更多变的河流。

设计方案基于河漫滩的概念,当水量小时,露出宽广的河岸,为人们营造出一个可供休闲娱乐的亲水平台。

重新设计的河道断面使河道通过洪水的最大宽度从原来的17-24m拓宽到现在的几乎100m改造后的河道蜿蜒曲折、宽窄不一,如同自然河流般拥有着多样化的流动形式与流速,塑造出极为宝贵、自然而又多元化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碧山宏茂桥公园通过热带设施的引入,也呈现出独特的热带城市水文景观。

▲河道平剖面图示意

成果一览

▲总平面图(原貌)

▲总平面图(现状)

▲水体

混凝土排水渠向自然河道的转变不仅仅带来的是功能上的影响,同时改变了场地周边用地之间的关系。原先的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周边社区由于河道的割裂,缺乏联系;改造之后的河道成为了宏茂桥公园景观的一部分,成为整片场地的纽带。沿着河道设置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社区活动空间,极大地活跃了这片城市中心绿地。

▲功能分布

▲停车场区域

▲餐饮&服务区域

▲市民活动区域

不同功能区域根据其功能特性,具备不同得城市尺度。在场地中,根据对应功能特点,将功能区域有效地分散布置在场地中,使每一个区域都能有达成特定功能的便利性。

效益评价

总体而言,当因暴雨水量上涨时,临近河水的公园用地可加宽河道,使水顺流而下。加宽后的河道对河水的运输能力提升了近40%。加冷河的修复,展示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这样一种公园——河道景观的复兴带来了公园周边区域环境的优化、增强了社区的联结,公园内部的整体循环系统得以提升。

▲ 当遇到极端灾害性洪水事件时,加冷河水体上涨,滞留大量雨水,再缓缓地排向下游地区。这一过程仅耗时数小时,其后河岸地区将再次开放,供人游玩。

具体而言,我们以ABC全民共享水计划的标准来评判:

A

Active

社区活力

德国戴水道设计公司资深合伙人,德国巴府州建筑师协会注册景观设计师说:“在正常天气下,这些软质河岸可以提供人们放风筝、跑步和交友等娱乐活动的开放空间。”

通过河道的改造,人和水的关系从分离,变得亲近,水边护栏的去除,使得场地更加自然化。随着水位的变化,形成“水涨人退,水退人进”的空间互动,同时扩大了公园中市民活动的有效区域。并且,有趣多样的水岸处理,使得越来越丰富的市民活动在场地周边成为可能。

另外,根据场地内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场地中布置了三座廊桥,连接场地两侧,供给穿越型人群快速抵达目的地。这类人群也能与停留型人群产生视线上的交流,增加被场地吸引的可能。

▲廊桥与亲近河水的居民

▲在社区公园玩耍的孩童

公民参与

在公园的建设过程中,渐渐出现了自发性的公民参与。居民自发地注意公园地清洁和安全。自发组建的小组定期开会,学校也会组织学生来公园参观和考察。

迪特尔·格劳先生说:“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欢迎学生们前来碧山公园郊游。我们用硅胶打造的各种小动物的复膜制作了五颜六色的混凝土模型,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把它们安置在游乐场里。所以碧山公园里有许多孩子签名的艺术小作品。当孩子们与家人到公园里游玩时,会自豪地说:‘你看,这是我的作品!’此种情结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促进人民对碧山公园的归属感。”

当社区居民真正有了主人公的意识,那么社区公园的运营和管理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职责划分

当城市水系统综合管理实施以后,各部门之间的管理界限不再像之前那样明晰。但管辖范围的交织并没有带来混乱,反而促进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产生一些更合理的处理方式。

B

Beautiful

生态恢复

然而自从恢复河流的自然化后,公园内物种多样性提升了30%。迄今,已有66种野生花卉,59种鸟类与22种蜻蜓在此安家落户。由于新加坡位于拥有50余种迁徙候鸟的亚洲—大洋洲候鸟迁徙路线之内,这也使得公园成为了观赏候鸟的最佳场所。由于新加坡位于拥有50余种迁徙候鸟的亚洲-大洋洲候鸟迁徙路线之内,这也使得公园成为了观赏候鸟的最佳场所。

▲ 曾经消失的水獭在经过了70年代与80年代20年的缺席后,重归这片再次呈现出自然面貌的河流,这一消息不仅让整个社区为之兴奋,同时也获得了当地乃至世界媒体的关注。

▲ 居民在河边观察鱼类

生态潜力

热带生态系统本身便具有相当的生态潜力,而且该公园域毗邻仅次于亚马逊、拥有全球第二多物种的马来群岛地区,因此,该公园的生态潜力不可限量。

C

Clean

生态净化

在场地的北侧,设计团队尝试性地设计了一个“生态小区”——由丰富的热带植物构成的植物片区,通过一系列自然植物的布置将池塘中的水进行净化。

▲自公园落成以来,河流与池塘便通过生态净化群落维持水质,用以植被修复与沉淀为主要手段的过滤系统取代了化学药品的使用。 水体日均净化量达到8640m3。

▲生态水源净化系统由原先的池塘改建,共四个梯形的弧形湿地,由上至下栽种湿地植物,用以过滤雨水。过滤后的水将被输送到水上游乐场,最后流回池塘。

补充

除了ABC水共享计划包含的要点外,该项目要有其他方面的突出点。

循环利用

生态小区”由原有的池塘改造而成,其处理后的水资源将重复利用于周边的游乐场与水上乐园,节省了新加坡宝贵的水资源。

▲ 从混凝土排水渠中拆除下来的混凝土块全部被用于重塑河床,砌筑群落生境、步行道以及打造为到访者提供俯瞰公园与河流全景的“回收山地”。

安全性

原本的混凝土排水渠在城市防洪泄洪上有着功能性的作用,而今被还原成自然的河道,是否会对游客的安全带来隐患呢?其实不会,由于河道的扩宽,洪水来临时水位上涨并不会那么快。同时,加冷河还安装了一个包括河水水位感应器、警告灯、报警器以及广播组成的综合监视报警系统以确保在暴雨和水位上涨之前向公众发出警报。

总结

生命在这呼吸,候鸟归来,水獭一家五口也悄悄来到。河道不再是混凝土的冰冷,蜿蜒的河岸吐纳着涨跌不断的河水,浸过岸边青草的梢,又渐渐退去,露出河底的石。洪水在曲折的河道里悄悄消逝,人们在水涨水落中游玩嬉戏……

1.将水文与生态结合。城市排水系统不一定需要完全与自然脱离。

2.把水纳入社区活动的设计之中。与水相关的公共空间设计,往往更加有趣。

3.让市民参与到与水有关的过程中来。社区参与能最有效地激活一个片区

4.整体而系统的管理模式,是水敏性城市设计(海绵城市实践)的重要前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电话:0898-08980898传真:0898-1230-5678

Copyright © 2012-2018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ICP备案编号:琼ICP备xxxxxxxx号

平台注册入口